入伏后,不想生病,谨记“四怕”,做好5件事,一年少生病

2019-07-13 10:18
关注
“头伏饺子,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。”
2019年初伏10天,中伏20天,末伏10天,从7月12-8月20。
入伏后,气温高、湿毒大、白昼时间长,是一年中雨季集中,全年最热的阶段。
三伏天,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,所以,要扶助阳气,避免损伤阳气。否则,会使免疫力下降,容易诱发各种疾病。
入伏后,不想生病,谨记“四怕”,做好5件事,一年少生病!
“四怕”:
1,怕凉
天气炎热,很多人都会吹空调、吃冷饮,但这样可能会损伤脾胃,引发食欲不振、没食欲等表现。
夏季是出汗散寒最好的时候,如果过度贪凉爽,可能会将寒气“锁”在体内,引发体寒。
其中,脚底有很多重要的神经、穴位,对外界刺激更为敏感。
当脚部受凉,会使身体免疫力下降,随之而来,会引发多种疾病。
2,怕湿
伏天里,气温高、闷热,容易挟湿。从五行学说上讲,长夏对应脾,而脾怕湿,所以,伏天里,一定要凡事。
有句话讲“千寒易除,一湿难去”。避免体内湿气过重,洗澡、洗头后,不要带着湿发入睡,否则,很容易导致湿气侵入。
同时,在晚上睡觉、穿着等方面,尽量不要漏肚子、漏后背,以防风寒邪气侵入体内。
3,怕盗汗
正常来说,伏天出汗,利于清除体内寒气,尤其是阳虚体寒的人更应适量出汗。
但如果某人出现盗汗,也就是寐中汗出,醒后自止,可能不是好事。
从中医角度讲,盗汗在于气机不畅、阴阳不合,尤其是阴虚火旺的情况下,容易盗汗。
“汗为心之液”,汗由精气所化,不可过泄。所以,一旦出现盗汗的情况,最好通过中国医调理一下。
4,怕油腻
夏季炎热,人们的食欲都比较差,会使消化功能下降,如果这时,吃过多油腻食物,会给胃肠道造成负担。
尤其是过咸或过于辛辣的食物,会消耗人体内的水分,加之,出汗多,容易导致人体缺水。
做好5件事:
第1件:吃“苦”
每到三伏天,很多人都会出现食欲不振的表现,甚至会发生中暑,被称为“苦夏”。
三伏天的饮食,以开胃为主,适量吃些苦味食物,如苦瓜、苦菜等。
苦菜,是解暑开胃之佳肴,对肠炎、痢疾等有一定防治作用。
苦瓜,是夏季降火之“良药”,富含多种维生素、矿物质,有助于清脂、排毒。
第2件:祛湿
三伏天,天气闷热潮湿,人们容易被湿气侵蚀,促使体内湿气加重。
将薏仁、赤小豆、芡实几种利于排湿的食物搭配在一起,泡水喝。
薏仁和赤小豆是常见的祛湿搭配方,有很好的健脾祛湿作用。
薏仁,健脾益胃、祛风胜湿。赤小豆,其性下行,久服则将令太多,津液渗泄,有健脾利湿之功效。芡实,归脾经,具有健脾祛湿、调理脾胃的作用。
第3件:穿衣
夏季人们爱出汗,最好穿棉质衣服,吸汗能力强,能迅速带走体内的热量。
衣服不要穿得太紧,宽松的衣服容易让汗液快速离开体表。
最好选择浅色衣服,如白色、浅黄、浅蓝等,不易吸热。
同时,出汗后,要及时更好衣服,尽量不要用身体将汗水寝食的衣服“烘干”,一方面会损伤阳气,导致湿气侵入体内,另一方面,会滋生更多细菌,引发皮肤病。
第4件:洗澡
夏季,最好是洗温水澡,避免用凉水洗澡直接降温。
主要是伏天气温高,人体毛孔处于张开状态,代谢比较快,直接冲凉水澡,容易导致皮肤表面温度骤降,毛孔关闭,血管骤缩,体内热气无法散出,容易生内火。
所以,洗温水澡,水温在35~37℃为最佳,这个温度与皮肤相近,适合消暑散热。
第5件:运动
俗话说“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。”
夏季人们能量消耗大,运动方面,最好选择一些有氧运动,避免过度出汗,引起身体不适。
游泳,是夏季最好的一项运动之一。
在水里,能降低身体表皮的温度,游泳时,人体能保持体温恒定,不容易出现中暑的情况。
提醒,气温高、阳光足的中午或下午阶段,不适合户外运动,易被晒伤,也会增加中暑、脱水的风险。
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删除,谢谢!